女先生们的书
这段时间除了看了黄仁宇的两部讲历史的书外还看了几本纪实传记之类的书,感觉都还不错,回顾了一番还真巧都是女先生们所作,果然感觉不一样。
最先翻起来的是齐邦媛的巨流河,记得前几年貌似火过但觉得名字有点二,跟逆流河就差一个字,本能的就闪开了,再翻开已是去年冬天,无奈看到一半对齐先生的絮絮叨叨心生厌倦也就放下了。
再来就是柴静的看见,爱看豆上推过来的,女先生的名字起得好,看封面长得也漂亮,比齐奶奶是好多了,所以也就通读了一番。讲第一次见白岩松的时候震惊了,貌似问她平时听什么歌,看啥书,怎么说得忘记了,当时就觉得逼格特高,差点没忍住就把这本扔下去拜读那几本去了。再然后通过她知道CCTV里也是有理想主义的存在的,其中对崔永元的印象尤深。
在一个下午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初读的时候以为是像沈从文边城一样的小镇故事,开头的气氛文字很像,就边读边等着主角的登场,都翻到快一半了还是那种慢慢地气氛。一点点的说事儿,才发觉这特么感觉是部半自传的小说吧。写的好像都是作者儿时的故事,讲爷爷,讲他家长工,结尾在他家长工的老婆死了,现在也不知道那个长工还在不在,看完打了个冷战,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早就耳闻龙的大江大海,爱看豆上找到了李敖的大江大海骗了你,下回来是正宗的龙的作品。先不说真实与否,就觉得李二的风格很低,一点君子气息都没有,满地的想找人咬,何必呢。内容真的有些血腥,随处的17,8岁上了船再回首便是耄耋老人,父母不在。
2013年12月18日
这个月忙着做pad版的app,拜GFW所赐,费了一上午的功夫才把app提交上去坐等审核。这玩意儿有时候是挺讨厌的,做我们这行的讲究的就是个天下文章一大抄,行话叫做开源共享,协作开发。本身先天上就存在着语言弱势,沟通不便,特么又加上这么一个道道,颇有种瞎子骑破驴的感觉,自己从那闭门造车,哼哧哼哧看上去很努力,屁用都没有,操。
话再说回来吧,其实后面还是又捡起了齐奶奶的巨流河看了起来,蛮可以跟龙的大江大海结合起来一起看的。写得都是抗日解放那段日子的事情。齐奶奶是自传,有很多自己的小故事,但牵扯到局势的时候老有种才起了个头就煞尾了的感觉,很多事情不知是不方便说还是不想再提,总之你可以记得她的初恋,记得她妈酿黄豆酱的方法,但总会对一些我等关心的high点给略过了。记忆中就是她做学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流进校园,很多学生成立了学习小组后她还在那里啃雪莱,因为思想追求的不同而被孤立抛弃表现出了较大的情感波动,立下了不问政事的意愿,其它的你就可以领略作为一个国民党高层后代所享受的种种福利与待遇,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落魄贵族的流浪情感史。想起之前看过的《青春之歌》和《未央歌》就感概都是学生差距真特么大,要再想想《平凡的世界》….特么没法再想了。
确实,书中齐奶奶一直都是种独善其身,自我修行的态度,最终看样子也做到了,但看到大江大海时你就发现在那个年代独善其身都是需要莫大的社会背景的。大江大海从一个叫美君的故事起头,貌似就是龙的亲生母亲,兵荒马乱中流落至了台湾,自己开起杂货铺撑起一个家,每天都有逃难的人来到码头,也能看到穿得跟要饭一样的国军纷纷攘攘,各种抓人充军,小孩出去打个酱油被抓走幸运的话最后能回家探望父母的时候也是面对着一座座坟头了。有个段落是讲剧院里在演四郎探母,基本上都是中年子女陪着老父亲去看,整部戏就是唱腔伴着那些一头白发老人的抽泣完场的,读来心下不忍。
书中还讲了很多大陆正史不可能公布的东西,虽无法考证真伪,句句读来却很虐心。关于这个时代王鼎钧老先生也写过一本书叫《文学江湖》,遗憾并未看过,但他说齐奶奶的书是“欲说还休”,龙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自己的则是“欲休还说”,关于《文学江湖》并不知何如,前两者倒感觉真是贴切。又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唐德刚的《新中国三十年》,也颇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其实龙写的其它书还是蛮油腻的,有些看不下去,堪比真实版的琼瑶言情。相比之下很喜欢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有两本书差不多每年都会看一遍。一本是坐火车回老家的时候会看一遍《天龙八部》,别的不为,就为了看那萧峰带着燕云十八飞骑上少室山时的奔腾如虎风烟举的气势,每看到此处便热血沸腾,再待到隔空三掌便从不可一世的丁春秋手中救出阿紫后,心情更是不可抑制,完美地满足各种意淫的快感。曾跟同学讨论过,金庸笔下各种英雄层出不穷,招式兵器也是应接不暇,唯独到了萧峰这里便只有一招,或者说只有一句话,“一掌拍出”,不行就再“一掌拍出”,像丁老怪这种连拍了三掌甚至给出了掌名“亢龙有悔”的感觉已经是不能再高的待遇了。再就是从老家走前的一晚要看的《右岸》,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烤着暖气,开盏小黄灯,看那本书很容易就带进去了,感觉真的是在听一位老奶奶讲她这一辈子的故事,随她的讲述而跌宕起伏,跟她一起着急那染病的小鹿,然后拥被入睡,香甜无梦,再美不过。